成都调查----不成功,不收费
舆论| 成都大学党委书记毛洪涛溺水事件,后真相时代的舆论审判
2023-12-13 10:06

一、舆情汇总

2020年10月15日,成都大学党委书记毛洪涛在微信朋友圈表达自杀念头,疑似失联。 10月16日,成都警方发布通报,确认成都大学党委书记毛洪涛死亡。 初步判断是溺水身亡,不排除刑事案件的可能。 成都市政府新闻办通报称,已联合成立工作组,对相关情况进行全面调查。 11月27日,成都市调查发布《关于调查毛洪涛事件的通知》。

2. 事件节点

10月15日,毛洪涛在微信上发表了一篇带有“最后一封信”含义的长文《校党委书记+微信朋友圈最后一封信+指责成都大学王清源和“他背后的利益势力”等敏感标签迅速引起关注。 当天下午3点,成都大学回应称,已成立专门工作组,正在配合相关部门开展调查。 #成都大学党委书记毛洪涛涉嫌失联#登上微博热搜榜,形成第一波舆论。

10月16日下午3点,成都市公安局温江区分局公开发布消息称,其系溺水身亡,排除刑事案件。 成都市政府新闻办公室通报称成都调查,已成立联合工作组,对相关情况进行全面调查。 网友们通过分析毛洪涛朋友圈的内容来分析他为何死亡、王清源背后的势力有多大等问题。 相关话题#成都大学党委书记毛洪涛尸体已找到#浏览量达11.9亿,讨论达13.7万次。 。 #成都大学回应毛洪涛去世#阅读量1.2亿,讨论3.8万,形成第二波舆论。

10月18日,成都大学党委书记毛洪涛遗体告别仪式在成都殡仪馆举行。 #马红太狠狠盛典今日举行#已阅读8523.4万次,讨论5万次。 微博网友@qiaopitenmiaowu(150586粉丝,认证电视剧博主)在知乎和微博平台整理了毛洪涛老师的回忆,并评论道:“他真是一个非常好的人。” 《老师》相关微博转发43777次,点赞27226次,对毛洪涛老师表示深切哀悼。 告别仪式当天,“王清源为何没有出现在告别仪式上”等话题将舆论推向高峰,形成第三个舆论高峰。

11月27日,成都市调查发布成都大学毛洪涛事件调查报告。 报道称,经反复核实,毛洪涛同志在微信朋友圈发布的内容缺乏事实依据,与调查时学校师生反映的情况相当不符。 #调查结果#已阅读4.3亿次,讨论4.8万次。 由于调查结果与舆论预期不符,第四波舆论浪潮已经形成。

3、通讯特性

1、媒体报道的符号化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互动性,自媒体在获取热点话题方面总是比专业媒体机构更快,因为客观上传统媒体走访和澄清一些事实需要时间。 以及一定的过程。 传统媒体刻意将毛洪涛塑造成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好老师”。 通过对毛洪涛先生的学生和同事的采访,他们为自己塑造的形象提供了更多的事实依据,引发了网上的共情。 此外,传统媒体以事实为依据跟踪报道“毛洪涛溺水”事件,引导舆论。 自媒体盛赞“毛洪涛”为“当代屈原”,并赋予毛洪涛之死“死谏”的意义。 两家媒体在传播事实的过程中“象征”毛洪涛,并不断将象征性结果融入事实之中成都有真的私家侦探 ,引起更多公众关注。

二、自媒体散布渲染“阴谋论”“斗争论”

由于该话题的特殊性和媒体环境的“去中心化”,在调查结果发布之前,自媒体的传播更倾向于黑暗官场和王清源主席利益集团和腐败的探索。权力王国。 舆论认为,高校是学习和研究的地方,是最耐得住寂寞、最理性认知、最淡泊名利的地方。 然而,毛洪涛在朋友圈的“最后发文”中,痛斥校长王清源“披着学者的外衣,追求名利”。 “不断压榨三位市委书记”成为自媒体传播的焦点。 通过一系列文章,毛洪涛之死被赋予了职场打压和不满的意味,渲染了官场的“斗争论”、“阴谋论”。 不断将舆论推向高潮。

4、网友关注

从网友关注的关键词可以看出,网友的舆情分为三个阶段。 当第一波舆论达到顶峰时,网友最关注的话题就是毛洪涛老师的下落以及为何失联。 他们认为,毛老师失联是有隐情的,网友们倾向于追随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