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调查----不成功,不收费
构建城市地质调查“成都模式”,打通地下“智慧眼睛”透明成都建设
2024-02-02 11:08

从成都地铁金融城站A出口出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达218米的双子塔。 从地下到高空的视觉差异相当震撼。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 一座城市就像一棵参天大树。 它不仅在地面上长得更高,它的根还需要深入地下以获得空间。 当今中国,城市建设正在“向下”扩张。

眉山人苏辙曾写道:“欲盖房,必先打地基”。 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首先要了解城市的地质条件和地下空间资源禀赋,不能只一一思考。 2017年,成都市在全国率先启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地质调查。 历时5年,探索构建了复杂地质条件下特大城市地质调查技术体系,形成了城市地质调查“成都模式”。 “这次调查对于成都来说就像一次深度‘CT’,查清了成都地下空间地质资源的来源,为统筹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建设、实现城市地下空间透明化奠定了基础。” 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地质环境和矿产资源管理处处长张志明说。

张志明 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地质环境与矿产资源管理处处长

做“CT”摸清成都地下空间地质资源状况

“我们现在可以上天、下海,但‘入地’还是很难。”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深探测中心首席科学家董树文在接受采访时感慨地说。 迄今为止,人类直接钻探最深仅12公里。 与六千多公里的半径相比,这只是地球表面。 2016年底,地球深探测研究领导小组和首席专家组成员赴上海、武汉、成都考察。 结果表明,与前两个城市相比,成都地处山前冰碛和冲积坡平原。 沉积物主要为砂、砾石层。 从地质结构来看,相对更适合开发地下空间。

2017年,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与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正式启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地质调查项目,完成了覆盖面积约10000平方公里的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精细地质调查。 1584平方公里,覆盖中心城区(含成都高新区)、四川天府新区核心区、成都国际生物城、建州新城、怀州新城、空港新城六大重点区域。 中心城区探测深度小于100米,其他区域探测深度小于200米。 在此期间,成都也正式被列入自然资源部首批国家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试点城市。

成都用了三年时间,完成了这个深度“CT”。 2020年9月,成都市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探测和区域地质条件调查全面完成。 张志明主任详细介绍了“CT”的考察成果:“这项工作基本探明了成都市的基本地质结构,全面更新了成都市的三维地质结构、成都平原的形成与演化、加深了对水文地质结构的认识,首次查明了膏盐(钙钙芒硝)泥岩、膨胀土、富水砂卵石层、微咸水等不良地质条件的发育特征,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约束机制的认识加深,蕴藏着地热能、地下水、天然建筑材料等优质地质资源。

耗时耗力的调查结果该如何应用? 张主任举了一个服务国土空间规划的例子:“在城市规划阶段,往往没有相关的地质勘察工作。我们的调查成果被运用到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的开发中。由以下组成的‘饼干层’:芒硝钙矿发现于地下,该岩层遇水易被侵蚀,影响建筑基础设施的稳定性,开发商通过调查结果提前掌握芒硝钙矿的分布情况,及时调整优化规划布局方式。 ”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地质调查应用系统信息化建设

在了解成都地下空间地质资源状况的基础上,这一宏伟项目的主要任务还包括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地质信息系统建设和地质环境综合监测。 。 其中,地质信息建设是重中之重。 在调查工作持续进行的同时,2019年2月,成都市地下空间资源地质调查应用系统开发及数据集成数据库建设项目启动,同样历时三年完成。

项目根据成都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分类,构建三维地质模型; 首次建设城市地质大数据中心,推动西部地区首个市级地质数据库建设,建设城市地下空间政府决策服务应用平台; 并攻克了复杂地质特大城市地下空间探测、建模与评价等多项关键技术。 成果在成都市国土空间规划、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防灾减灾、国土空间治理等领域得到实质性应用,为“数字成都”、“透明成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和“平安成都”。